|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2013-08-28 作者: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
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是每位市民对居住环境的向往;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是每个企业对创业的追求,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对宁波来说,建设具有宁波特色的低碳发展体系,是破解环境约束、加快转型升级、拓展发展新空间的现实需要。 国家推出低碳城市试点后,我市积极申报,去年11月获批成为国家第二批低碳城市试点。经过近一年的准备,我市低碳试点的各项基础工作准备就绪,进入具体实施推进阶段。 今年是低碳城市三年试点的首发之年,我市将从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强化低碳发展能力、推进重点领域工作等三个方面,落实低碳城市试点,尤其是产业低碳化、能源结构调整、能效水平提升和生态碳汇水平提高等四大主题工作的开展,将极大优化我市的产业结构,提升市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文明指数。 产业低碳化 推动生产方式转变 上个月,全省最大的风电项目———国电电力宁波穿山风电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投产发电后,与同功率火电机组相比,每年可节省标煤3万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万多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610吨,环境效益显著。 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开发利用、农林废生物质发电……面对环境资源要素的步步进逼,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我市利用低碳城市试点的契机,大力推进产业低碳化,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寻求一条资源消耗少、环境损害小、经济产出高、经济结构优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按照今年的试点推进方案,我市将发布实施《宁波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推动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农业循环化发展,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面积320万亩次以上,推广有机肥面积27万亩,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30万亩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7%和83.5%。 今年,我市还将实施八个产业的年度推进计划,谋划、推进和认定一批战略新兴产业项目;通过“高成长企业”的培育和“810实力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污染物排放。 此外,今年我市还将利用亚行技援项目,完成亚行“低碳节能产业市场化金融服务创新”课题,形成金融创新方案和项目建议书,积极准备报批。 优化能源结构 重塑友好型环境 由于历史原因,重工、石化等高耗能产业在我市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排放的废气、尘埃侵蚀着我们呼吸的空气、饮用水和耕地。通过低碳城市试点,我市立志优化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利用,逐步还市民一个宜居宜业的优美环境。 今年,我市将进一步拓展天然气管网建设,提高天然气供应能力,推进天然气进小区;加大“煤改气”、“油改气”工作,进一步扩大禁燃煤区范围,推动燃气汽车加气站建设,推广使用各类燃气汽车。 我市今年还将稳妥推进风能的开发利用,做好茶山、白岩山等山上风电场和象山海上风电场等项目的推进;实施阳光屋顶计划,加大太阳能光伏发电试点,发展民用、商业、工业和公共等建筑相结合的太阳能利用系统。 提升能效水平 让生产生活更绿色 今年上半年,江东百丈街道划船社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垃圾分类,现在小区居民对各类垃圾的投放有了清晰的认识。低碳生活还意味着节约,在今年的低碳试点推广工作中,市有关部门将重点开展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和低碳生活工作, 把绿色、环保的理念传播开去。 今年,我市将加大对重点耗能、耗水和污染企业的清洁生产能力的审核力度;开展“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腾笼换鸟”专项行动,腾出30万吨标煤的能耗空间,完成节能改造项目1000项以上。 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建设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及能耗监测平台,做好中德“公共建筑(中小学校和医院)节能改造”项目。 加快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市区出租车乘客拼载技术方案研究,开展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发展中心区域公交专用道。 提高碳汇水平 增加城市生态指数 近年来,我市一些企业自发的低碳行动取得积极成效。2011年企业发起成立县(市)区碳汇专项基金两个,用于山地造林和公园、江河和通道的碳汇林建设,多个CDM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批复。 根据今年的低碳试点推进计划,我市将从森林碳汇、海洋碳汇两个方面入手,通过植树造林和建设海洋牧场,进一步提高我市的生态指数,让我们周围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今年,我市将加快平原绿化建设,完成平原造林40000亩,珍贵树种造林6000亩;加快沿海防护林建设,新造、修复沿海基干林带2500亩。 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完成重点森林抚育提质40000亩,益林补助建成面积284万亩,建设生物防火林带150公里,完成阔叶化改造20000亩。 推进“四边三化”行动,创建省、市级森林城镇8个,新建市级森林公园1个,森林村庄120个,通道沿线林改造9000亩。 在海洋碳汇建设方面,今年我市将建设百万亩碳汇渔业区,完成象山港海洋牧场试验区二期工程,移植大型海藻10公顷;启动象山南韭山底播区、大黄鱼大围网生态养殖区、水产种质资源区和鱼—贝—藻混养区建设[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编辑:陈优] |
版权免责声明:本网站在刊发相关信息或图片时,由于网络的特殊性,无法及时确认相关信息的权利人或与权利人取得联系;若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信息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电话或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以便支付相应稿酬。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