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所著的《出师表》是三国时期流传至今的经典文献之一,其语言凝练而深刻,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发现其中一些词语具有多种含义或古今意义的变化。以下将对《出师表》中的典型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进行简要分析。
一词多义
1. “诚”
在文中,“诚”字多次出现,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里的“诚”有“确实、实在”的意思;而在另一处“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这里的“诚”则带有劝诫和希望的语气,意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
2. “忠”
文中提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其中“忠”不仅指忠诚于国家,还隐含着个人品德的修养与坚持。这种多重含义体现了作者对于理想人格和社会责任的高度追求。
3. “计”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此处“计”表示计划、策略;而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中,“计”又可理解为考虑、谋划。
古今异义
1. “所以”
古代汉语中的“所以”往往用于表示原因或凭借,例如“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而在现代汉语中,“所以”通常只作为因果关系的连词使用。
2. “感激”
文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里的“感激”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感谢,而是指内心受到触动而奋发图强的情感状态。
3.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一句中,“卑鄙”原指地位低下且见识浅薄,并非贬义词,而今天则多带贬义。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出师表》的语言形式虽然古朴典雅,但其表达方式却充满智慧与深意。这些词汇的灵活运用使得文章既具说服力又富感染力,值得后人细细品味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