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羹的来历简介】“闭门羹”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主人拒绝接待客人,或对某人表示冷淡、不欢迎的态度。这个词语背后有着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源自古代的典故。
一、
“闭门羹”的典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与一位名叫崔郊的诗人有关。据传,崔郊曾与一名女子相恋,但因家境贫寒,未能得到女子家族的认可。后来,女子被卖给了一个有权势的人,而崔郊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见到她,写了一首诗表达思念之情。这首诗被传入了权贵之手,最终引起了重视,使得崔郊得以与女子团聚。
然而,在这段故事中,“闭门羹”最初并不是指拒绝接待,而是指一种宴席上的菜肴——羹。后来,人们将“闭门羹”引申为“不给饭吃”,进而演变为“不接待客人”的意思。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闭门羹 |
| 出处 | 唐代崔郊与女子的故事(出自《云溪友议》) |
| 含义 | 原指不给饭吃,后引申为拒绝接待、冷淡对待他人 |
| 历史背景 | 源于唐代,与崔郊和女子的爱情故事相关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被拒绝、不受欢迎的情况 |
| 近义词 | 不受欢迎、冷遇、拒之门外 |
| 反义词 | 热情款待、欢迎、接待 |
| 文化意义 | 展现古代社会对爱情、地位与尊严的关注 |
通过了解“闭门羹”的来历,我们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也能感受到古代文化中蕴含的情感与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