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义的原文及翻译】“多行不义”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元年》。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了很多不义之事,最终会自取灭亡。下面将从原文、翻译、含义以及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原文
《左传·隐公元年》节选:
>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了很多不义之事的人,最终一定会自取灭亡,你暂且等着看吧。”
二、翻译
- 原文: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现代汉语翻译:做了很多不义之事的人,必定会自己垮台,你暂且等着瞧吧。
三、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多行不义 |
拼音 | duō xíng bù yì |
出处 | 《左传·隐公元年》 |
含义 | 做了很多不正当、不道德的事情,最终会招致失败或灭亡。 |
用法 |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批评或警示他人 |
近义词 | 作恶多端、罪大恶极、自取灭亡 |
反义词 | 行善积德、光明磊落、正直无私 |
四、使用场景
1. 批评他人行为:如:“他多行不义,迟早会有报应。”
2. 自我警醒:提醒自己不要做违背道义的事情。
3. 历史评价:常用于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论中,如对暴君或奸臣的批判。
五、延伸理解
“多行不义”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谴责,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天理昭昭”的观念,即善恶有报、因果循环。这一思想在后世文学、历史记载和民间故事中广泛流传。
六、总结
“多行不义”出自《左传》,强调了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它不仅是古代政治和伦理的重要原则,也是现代社会中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通过了解其出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成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多行不义 |
出处 | 《左传·隐公元年》 |
翻译 | 做了很多不义之事的人,必定会自取灭亡 |
含义 | 善恶有报,行为不当终将遭殃 |
用法 | 批评或警示他人,强调道德重要性 |
文化意义 | 体现儒家思想中的善恶观与因果报应理念 |
如需进一步探讨该成语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可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