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张篇原文及翻译】《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子张篇”是《论语》中的第19篇,主要记载了子张(孔子弟子之一)与孔子及其他弟子之间的对话和思想交流。本篇内容多涉及修身、治学、为人处世等方面,体现了儒家对道德修养和人生理想的追求。
以下是对《论语·子张篇》的原文与翻译的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便于阅读与理解。
一、
《论语·子张篇》共25章,内容围绕君子之道、学习态度、交友原则、德行修养等展开。子张作为孔子的学生,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礼的重要性,主张以诚待人,注重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本篇不仅反映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
二、原文及翻译对照表
章号 | 原文 | 翻译 |
1 |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 子张说:“士人在遇到危险时能献出生命,在获得利益时能想到道义;祭祀时想着恭敬,居丧时想着哀痛,这样就可以了。” |
2 |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 子张说:“坚守德行不够坚定,信仰道理不够专一,怎么能算有呢?又怎么能算没有呢?” |
3 | 子张曰:“吾闻诸夫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 子张说:“我听老师说过:‘志士仁人,不会为了保全性命而损害仁德,宁愿牺牲生命来成就仁德。’” |
4 |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为崇德、修慝、辨惑?” | 子张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提高德行、消除怨恨、辨别迷惑?” |
5 | 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 孔子说:“以忠诚和信用为主,迁移到义理之中,这就是提高德行。” |
6 |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 “喜爱一个人时希望他活着,厌恶时又希望他死;既想他活,又想他死,这是迷惑。” |
7 | “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 | “没有人会自己达到极致的情感,除非是亲人去世的时候。” |
8 |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 “我没有见过像喜欢美色那样喜欢美德的人。” |
9 |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 “我没有见过能发现自己的过错并自我反省的人。” |
10 |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 子游说:“侍奉君主过于频繁,就会招致羞辱;与朋友交往过于频繁,就会疏远。” |
11 |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子夏说:“做官有余力就去学习,学习有余力就去做官。” |
12 |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定志向,恳切地提问,贴近现实地思考,仁就在这中间了。” |
13 |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 | 子夏说:“君子先取得百姓的信任,然后再让他们劳动;如果还没有得到信任,百姓就会认为是在折磨他们。” |
14 | “子夏曰:‘君子学以致其道。’” | 子夏说:“君子学习是为了达到道。” |
15 | “子夏曰:‘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 子夏说:“君子尊重贤人,容纳众人,称赞善良,怜悯无能之人。” |
16 |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 子夏说:“即使是小技艺,也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如果要长远发展,可能会受阻,所以君子不从事这些。” |
17 |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 子夏说:“工匠住在作坊里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学习,是为了达到道。” |
18 |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子夏说:“每天知道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自己所掌握的,可以说是好学了。” |
19 |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 子夏说:“君子有三种变化:远远看去庄重严肃,接近他却感到温和,听他说话又觉得严厉。” |
20 |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 子夏说:“君子在得到信任之后才进谏,否则会被认为是在诽谤自己。” |
21 | “子夏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 子夏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 |
22 | “子夏曰:‘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 子夏说:“君子的道,就像走远路必须从近处开始,登高山必须从低处起步。” |
23 | “子夏曰:‘君子有恒,小人无常。’” | 子夏说:“君子有恒心,小人没有定性。” |
24 | “子夏曰:‘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 子夏说:“君子的交情像清水一样平淡,小人的交情像甜酒一样浓烈。” |
25 |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 子夏说:“小人犯错一定会掩饰。” |
三、结语
《论语·子张篇》通过子张与孔子的对话,深入探讨了君子应具备的品德与行为准则。它强调了忠诚、诚信、仁爱、谦逊、勤奋等核心价值,对后世的伦理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学习这一篇章,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儒家思想,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君子之道,提升自身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