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涝保收什么意思】“旱涝保收”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农业领域,形容一种能够抵御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农业生产方式或土地条件。简单来说,就是无论遇到干旱还是暴雨,农田都能保持稳定的收成,不会因为天气原因而减产甚至绝收。
一、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旱涝保收 |
拼音 | hàn lào bǎo shōu |
释义 | 指农田在干旱或洪涝等极端天气下仍能保证产量,不因自然灾害而损失 |
使用场景 | 农业生产、土地管理、水利建设等 |
近义词 | 风调雨顺、稳产高产 |
反义词 | 灾害频发、收成不稳定 |
二、详细解释
“旱涝保收”中的“旱”指长时间无雨、土壤干燥;“涝”指降雨过多、水浸农田。而“保收”则是指保障收成,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并获得丰收。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与抗风险能力。
在实际应用中,“旱涝保收”通常依赖于以下几种因素:
- 良好的水利设施:如灌溉系统、排水系统等,可以有效调节水分供应。
- 优质品种:选择耐旱、耐涝的作物品种,提高抗灾能力。
- 科学种植技术:合理轮作、深耕深松、施肥管理等,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 气候适应性: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择适合的农作物类型。
三、应用场景举例
场景 | 说明 |
农村发展 | 在规划农业项目时,优先考虑“旱涝保收”的土地资源 |
政策支持 | 政府鼓励建设高标准农田,提升农业抗灾能力 |
农民收益 | 提高农民收入的稳定性,减少因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
四、结语
“旱涝保收”不仅是对农业生产的美好期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之一。通过科学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