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一鸣惊人说的是谁】“一鸣惊人”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史记·滑稽列传》,用来形容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人,在关键时刻突然表现出非凡的才能或成就。这个成语背后有一个历史人物的故事,他就是楚庄王。
一、成语出处与含义
“一鸣惊人”最早见于《史记·滑稽列传》中的一段记载:
>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段话讲的是齐威王沉迷享乐,不理朝政,大臣们不敢进言。后来淳于髡用一只“三年不飞不鸣”的大鸟来比喻齐威王,劝他振作起来治理国家。齐威王听后深受触动,从此励精图治,最终使齐国强盛起来。
虽然这个故事是关于齐威王的,但“一鸣惊人”后来被广泛用于形容那些平时默默无闻,却在关键时刻一举成名的人物,尤其是楚庄王。
二、楚庄王与“一鸣惊人”的关系
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他在位初期并不显眼,甚至被认为昏庸无能。然而,他在一次重大事件中展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军事实力,从而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根据《史记·楚世家》记载:
> “楚庄王初即位,政令不明,群臣皆畏,莫敢进谏。于是,庄王乃以日饮酒,不问政事,终日歌舞,以为自娱。”
楚庄王在位初期,表面上沉迷酒色,实则是在观察朝局、积蓄力量。他通过长期的隐忍和准备,最终在关键时刻出手,不仅平定了内乱,还击败了强大的晋国,成为中原霸主。
因此,“一鸣惊人”也常被用来形容楚庄王的崛起过程。
三、总结与对比
| 成语 | 出处 | 原意 | 后世引申义 | 所指人物 |
| 一鸣惊人 | 《史记·滑稽列传》 | 齐威王隐忍后一鸣而胜 | 平时低调,关键时刻爆发 | 齐威王、楚庄王 |
四、结语
“一鸣惊人”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有时候沉默并不代表无能,而是为了积蓄力量。无论是齐威王还是楚庄王,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证明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展现自己的才华,或许就在不经意间,你也会成为那个“一鸣惊人”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