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选知识 >

什么是自留田

2025-11-14 14:14:37

问题描述:

什么是自留田,真的急需答案,求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11-14 14:14:37

什么是自留田】“自留田”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中的一个概念,主要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集体化时期。它是指农民在集体耕种的土地之外,由国家或集体分配给农民个人或家庭用于自己耕种的小块土地。这种土地通常面积较小,但对农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留田的定义

自留田是农村集体所有制下,为了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求而设立的一种特殊土地分配形式。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民除了参加集体劳动外,还可以在自留田上进行自主耕作,收获的农产品归自己支配。

二、自留田的特点

特点 内容说明
面积小 一般不超过几亩,主要用于家庭日常食用
属于集体 虽然由个人耕种,但产权仍属于集体
自主经营 农民可自由决定种植作物和耕作方式
收益归己 收获的农作物可以自行使用或出售
管理宽松 不受集体统一安排,管理较为灵活

三、自留田的作用

1. 保障基本生活:在集体化时期,自留田为农民提供了额外的食物来源,缓解了粮食短缺问题。

2. 提高积极性:由于收益归己,农民更有动力耕种,提高了生产效率。

3. 补充收入来源:部分农民通过销售自留田的农产品获得额外收入。

四、自留田的历史背景

自留田制度最早出现在19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当时为了稳定农民情绪,政府允许农民保留少量土地用于自给自足。到了人民公社时期(1958-1983),自留田成为农民维持基本生活的手段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自留田逐渐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承包地。但在一些偏远地区,仍有部分自留田保留至今。

五、总结

自留田是中国农村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制度,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它既是农民生活的保障,也是农业经济体系中的一种调节机制。虽然现在已不再普遍,但它在中国农村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项目 内容
名称 自留田
定义 集体所有制下,农民自主耕种的小块土地
特点 面积小、归属集体、自主经营、收益归己
历史时期 1950年代至1980年代
作用 保障生活、提高积极性、补充收入
现状 多数已被承包地取代,部分地区仍有保留

如需进一步了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可参考相关历史文献或政策文件。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