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自留田】“自留田”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中的一个概念,主要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集体化时期。它是指农民在集体耕种的土地之外,由国家或集体分配给农民个人或家庭用于自己耕种的小块土地。这种土地通常面积较小,但对农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留田的定义
自留田是农村集体所有制下,为了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求而设立的一种特殊土地分配形式。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民除了参加集体劳动外,还可以在自留田上进行自主耕作,收获的农产品归自己支配。
二、自留田的特点
| 特点 | 内容说明 |
| 面积小 | 一般不超过几亩,主要用于家庭日常食用 |
| 属于集体 | 虽然由个人耕种,但产权仍属于集体 |
| 自主经营 | 农民可自由决定种植作物和耕作方式 |
| 收益归己 | 收获的农作物可以自行使用或出售 |
| 管理宽松 | 不受集体统一安排,管理较为灵活 |
三、自留田的作用
1. 保障基本生活:在集体化时期,自留田为农民提供了额外的食物来源,缓解了粮食短缺问题。
2. 提高积极性:由于收益归己,农民更有动力耕种,提高了生产效率。
3. 补充收入来源:部分农民通过销售自留田的农产品获得额外收入。
四、自留田的历史背景
自留田制度最早出现在19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当时为了稳定农民情绪,政府允许农民保留少量土地用于自给自足。到了人民公社时期(1958-1983),自留田成为农民维持基本生活的手段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自留田逐渐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承包地。但在一些偏远地区,仍有部分自留田保留至今。
五、总结
自留田是中国农村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制度,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它既是农民生活的保障,也是农业经济体系中的一种调节机制。虽然现在已不再普遍,但它在中国农村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 项目 | 内容 |
| 名称 | 自留田 |
| 定义 | 集体所有制下,农民自主耕种的小块土地 |
| 特点 | 面积小、归属集体、自主经营、收益归己 |
| 历史时期 | 1950年代至1980年代 |
| 作用 | 保障生活、提高积极性、补充收入 |
| 现状 | 多数已被承包地取代,部分地区仍有保留 |
如需进一步了解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可参考相关历史文献或政策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