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典故】“推敲”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汉语成语,出自唐代诗人贾岛的一段创作经历。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诗歌语言的严谨态度,也反映了文学创作中反复斟酌、精益求精的精神。
一、典故总结
贾岛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诗风清奇、语言精炼著称。他在创作《题李凝幽居》时,写有一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其中“僧敲月下门”一句,他原本使用的是“僧推月下门”,后来经过反复思考,觉得“敲”字更符合意境,于是决定改为“敲”。这一改动,体现了他对文字的认真推敲,也成就了“推敲”这一成语。
这个典故被后人广泛引用,用来形容在写作或说话时对词语的精心选择和反复斟酌。
二、推敲典故关键信息表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典故出处 | 唐代诗人贾岛创作《题李凝幽居》时的创作经历 |
| 原始诗句 | “僧推月下门” |
| 修改后诗句 | “僧敲月下门” |
| 改动原因 | “敲”字更符合诗意与意境,更具画面感和节奏感 |
| 成语含义 | 指对文字、语言进行反复斟酌、仔细考虑 |
| 文学意义 | 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诗歌语言的严谨态度和追求完美的精神 |
| 后世影响 | 成语“推敲”被广泛用于形容写作或表达中的细致打磨与反复修改 |
三、结语
“推敲”的故事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学精神。它提醒我们,在写作或表达中,每一个字词的选择都可能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正是这种对语言的执着与追求,使得中国古典文学得以流传千古,历久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