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勒功的释义】“燕然勒功”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成语,最早出自东汉时期的历史典故。它不仅代表了古代将士在边疆立下的赫赫战功,也象征着一种忠勇报国的精神。以下是对“燕然勒功”的详细释义与总结。
一、释义总结
“燕然勒功”原指东汉名将窦宪在击败匈奴后,于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记功的事迹。后来,“燕然勒功”成为一种象征,用来形容在边疆或战场上的重大胜利,并以文字或碑文形式记录功绩,表达对国家的忠诚与贡献。
这一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将士们英勇作战、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同时也带有对历史功绩的敬仰之情。
二、信息对比表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燕然勒功 |
出处 | 《后汉书·窦宪传》 |
原意 | 汉代窦宪北击匈奴,大胜后于燕然山刻石记功 |
引申义 | 表示建立显著功勋,尤其是边疆战功 |
文化意义 | 象征忠勇报国、建功立业的精神 |
使用场合 | 多用于文学、历史、军事等语境中 |
同义词 | 功成名就、封侯拜将、扬名立万 |
反义词 | 无功而返、屡战屡败、功亏一篑 |
三、延伸理解
“燕然勒功”不仅是历史事件的记载,更是中华文化中“功名”观念的体现。古人认为,一个人若能在战场上立下大功,便能名垂青史,受到后世敬仰。这种思想影响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如唐代诗人王昌龄、李贺等都曾在诗中提及“燕然勒功”,借以抒发对英雄的赞美与对功业的向往。
同时,“燕然勒功”也反映了古代中国边疆战争的频繁与将士们的英勇精神。在冷兵器时代,边疆防御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而“勒功”则是对这些守护者的最高褒奖。
四、结语
“燕然勒功”作为一个成语,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它不仅记录了一段辉煌的军事战绩,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忠勇、追求功业的价值观。无论是在历史研究还是文学创作中,“燕然勒功”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