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己难得的上一句】“知己难得”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常用来形容真正了解自己、与自己心意相通的人非常少。然而,很多人可能并不知道这句话的出处以及它的上一句是什么。
一、
“知己难得”出自《后汉书·王符传》中的“士有知己者,死不恨矣。”而更常见的是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提到:“夫贤君之遇贤臣也,如鱼得水;若贤臣遇明主,则如鱼得水。然则知己难得,知音难觅。”
不过,更广泛流传的说法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句出自鲁迅的《集外集·题未定草》。但严格来说,这句话并不是“知己难得”的上一句,而是与其意思相近的名言。
真正意义上的“知己难得”的上一句,其实是“士为知己者死”。这句话出自《战国策·赵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意思是:士人愿意为赏识自己的人献出生命,女子愿意为喜欢自己的人打扮。
因此,从语义和结构上来看,“士为知己者死”可以看作是“知己难得”的上一句或前一句。
二、表格展示
说法 | 出处 | 原文 | 含义 |
士为知己者死 | 《战国策·赵策》 |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 士人愿为赏识自己的人牺牲性命。 |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 鲁迅《集外集·题未定草》 |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 人生中能有一个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就足够了。 |
知己难得 | 《后汉书·王符传》 | “士有知己者,死不恨矣。” | 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很难得。 |
三、结语
“知己难得”虽然常常被单独使用,但其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士为知己者死”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都体现了古人对知音、知己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人际关系更加复杂,但“知己难得”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珍惜与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