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什么意思】“不求甚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追求深入的理解”。这个成语最早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说他喜欢读书,但并不刻意去深究每一个字句的意思。后来,“不求甚解”被引申为一种学习态度,指在学习或阅读时只停留在表面,不深入思考或研究。
虽然“不求甚解”常被用来批评学习态度不够认真,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以是一种灵活的学习方式,尤其在面对大量信息时,适当“略读”或“泛读”有助于快速获取整体信息。
一、
“不求甚解”原意是指读书时不追求对每个细节都理解透彻,强调的是整体把握而非逐字分析。现代用法中,这一成语多用于形容学习态度浮躁、浅尝辄止。然而,在特定语境下,它也可以表示一种高效的学习策略,即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优先掌握核心内容。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不求甚解 |
出处 |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
原意 | 喜欢读书,但不追求深入理解 |
现代含义 | 学习态度浮躁,只停留在表面 |
含义延伸 | 可以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如泛读) |
使用场景 | 批评学习不深入;也可用于描述快速阅读 |
负面评价 | 容易导致知识掌握不牢 |
正面意义 | 提高效率,适合信息筛选 |
常见搭配 | 不求甚解地看书、不求甚解的态度 |
三、使用建议
在实际学习中,“不求甚解”并非完全不可取,关键在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如果是初次接触新知识,可以先“不求甚解”,了解大致内容;待有了一定基础后,再逐步深入理解。这样既避免了因过度纠结细节而浪费时间,又不会陷入浅尝辄止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