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弟子言志译文】《论语》中“孔子与弟子言志”一章,是孔子与其弟子在一次谈话中表达各自志向的经典篇章。这段对话不仅展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了解和期望,也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一、
在这一章中,孔子问弟子们:“你们有什么志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分别回答了自己的志向。他们的回答各不相同,体现了各自的性格与价值观。孔子对他们的回答进行了点评,既肯定了他们的志向,也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和个人修养的看法。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原文 | 译文 |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 子路说:“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享,即使这些东西用坏了也不后悔。” |
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雺,咏而归。” |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有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回家。” |
冉有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冉有说:“至于礼乐教化,我愿意等待君子来施行。” |
公西华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 公西华说:“我不敢说我能做到,只是愿意学习。” |
子曰:“吾与点也。” | 孔子说:“我赞同曾皙的说法。” |
三、人物志向分析
弟子 | 志向描述 | 体现性格/价值观 | 孔子评价 |
子路 | 愿与朋友共享财物 | 直率豪爽,重义气 | 肯定但未完全认同 |
曾皙 | 追求自然闲适的生活 | 淡泊名利,向往和谐 | 非常赞同 |
冉有 | 愿为礼乐教化服务 | 谦逊有礼,注重修养 | 表示认可 |
公西华 | 愿学习礼乐之道 | 谦虚谨慎,积极进取 | 表示鼓励 |
四、总结
“孔子与弟子言志”不仅是一次师生间的对话,更是儒家理想人格的生动体现。通过不同弟子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各自的价值取向:有的追求物质分享,有的向往精神自由,有的关注礼乐教化,有的则谦虚求学。孔子最终赞赏曾皙的志向,是因为他所描绘的是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人们在自然中生活,身心愉悦,符合“仁”的境界。
这章文字虽短,却蕴含深意,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