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虬卧龙啥意思】“盘虬卧龙”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有才华但隐居不仕或未被重用。这个词语来源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诸葛亮的描述:“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后来演变为“盘虬卧龙”,用来比喻有才能但尚未显露的人。
“盘虬卧龙”原意是盘绕的虬龙,比喻隐藏在民间的有才之人。它常用来形容那些才华横溢却未被世人发现或重用的人。这个词多用于文学作品或日常表达中,带有赞赏和惋惜的意味。
表格展示:
词语 | 盘虬卧龙 |
含义 | 比喻有才华但未被重用或隐居的人 |
出处 | 《三国志·诸葛亮传》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有才能但未显达者 |
情感色彩 | 赞赏 + 惋惜 |
近义词 | 隐士、怀才不遇 |
反义词 | 才华横溢、出类拔萃 |
使用场景 | 文学、日常口语、评价他人 |
例子 | “他虽是盘虬卧龙,但终有展翅之时。” |
通过这样的总结和表格形式,可以更清晰地理解“盘虬卧龙”的含义及其使用方式,帮助读者在实际交流中更好地运用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