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忝列门墙是什么意思啊】“忝列门墙”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表达对师长的尊敬和谦虚的态度。它源自古代的师生关系,表示自己虽然能力有限,但有幸成为某位老师的弟子或学生。下面我们将从含义、出处、用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
“忝列门墙”出自《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后人引申为“忝列门墙”,意指自己虽资质平庸,但有幸进入老师门下学习,是一种谦逊的说法。
这个成语多用于自谦,表示自己虽然在学术或技艺上还有所不足,但因为得到名师指点,感到荣幸和感激。常见于文章、书信、演讲等正式场合中,用来表达对老师的敬意。
需要注意的是,“忝列门墙”属于较为文言的表达方式,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但在正式或文学性的语境中仍有一定影响力。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忝列门墙 |
出处 | 《论语·子张》 |
含义 | 自谦之词,表示自己虽才疏学浅,但有幸成为老师的学生。 |
使用场合 | 正式场合、书信、演讲、文章中,用于表达对老师的尊敬与感谢。 |
用法 | 多用于第一人称,如“我忝列门墙,受益良多。” |
近义词 | 蒙师恩、受教于师、幸得指导 |
反义词 | 未入门下、无师自通 |
文化背景 | 源自古代尊师重道的传统,强调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
现代使用 | 较少用于日常对话,多见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 |
三、结语
“忝列门墙”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师道的尊重和对自身谦逊的态度。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它依然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语言美感,值得我们了解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