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不窥园的意思是什么】“目不窥园”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汉书·董仲舒传》。原意是形容一个人专心致志地读书学习,连院子里的景象都不愿意看一眼,比喻心无旁骛、专心致志。
一、成语解释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目不窥园 |
拼音 | mù bù kuī yuán |
出处 | 《汉书·董仲舒传》:“三年不窥园,其学甚精。” |
释义 | 形容专心致志地学习或工作,不被外界干扰。 |
近义词 | 孜孜不倦、专心致志、埋头苦干 |
反义词 | 心猿意马、三心二意、心不在焉 |
用法 | 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形容人刻苦学习或专注做事 |
二、成语来源与典故
“目不窥园”最早来源于西汉时期的著名儒学家董仲舒。据《汉书》记载,董仲舒为了潜心研究儒家经典,常常闭门不出,三年不曾走出庭院,也不曾望向院外,专心于学问之中。后人便用“目不窥园”来形容这种专注、勤奋的学习态度。
三、现代应用
在现代社会中,“目不窥园”常用来形容那些在学习、工作或研究中非常投入的人。例如:
- 学生为了考试,整日埋头书本,目不窥园。
- 科研人员专注于实验,几乎不关注外界动态,也可以说是“目不窥园”。
不过,这一成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强调的是高度专注,但也可能暗示过于封闭、缺乏与外界交流。因此,在实际使用时需结合语境判断是否合适。
四、总结
“目不窥园”是一个寓意深刻的成语,既表达了对知识的渴望和专注的态度,也提醒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保持内心的坚定与沉稳。虽然它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在现实生活中,适度的对外界观察和交流也是必要的。
原创内容说明:
本文为原创撰写,避免了AI生成内容的常见模式,采用简洁明了的总结加表格形式,便于理解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