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律分别是什么】在中国古代音乐体系中,“十二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中国传统音律制度的基础。十二律不仅用于音乐的调式构建,还与天文、历法、哲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十二律由十二种不同的音高组成,每种音高对应一个特定的律名。
为了更好地理解“十二律分别是什么”,下面将通过和表格的形式进行详细说明。
一、十二律概述
十二律是古代中国用来确定音高的十二种标准音,它们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排列,构成完整的音阶体系。这些音律不仅用于乐器的调音,也广泛应用于音乐理论、礼仪、祭祀等领域。十二律的名称多为古音名,有些音名在现代已不再使用,但其音高关系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十二律的排列顺序通常是根据“黄钟”开始,依次为“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共十二个。
二、十二律分别是什么(按顺序)
序号 | 律名 | 对应音高(简谱) | 备注 |
1 | 黄钟 | 1(do) | 最低音,属宫音 |
2 | 大吕 | 2(re) | 属商音 |
3 | 太簇 | 3(mi) | 属角音 |
4 | 夹钟 | 4(fa) | 属变徵音 |
5 | 姑洗 | 5(sol) | 属徵音 |
6 | 仲吕 | 6(la) | 属羽音 |
7 | 蕤宾 | 7(si) | 属变宫音 |
8 | 林钟 | 1(do) | 高八度的宫音 |
9 | 夷则 | 2(re) | 高八度的商音 |
10 | 南吕 | 3(mi) | 高八度的角音 |
11 | 无射 | 4(fa) | 高八度的变徵音 |
12 | 应钟 | 5(sol) | 高八度的徵音 |
三、补充说明
- 十二律中的“黄钟”被认为是所有音律的起点,代表“正声”。
- 每个律名都与五音(宫、商、角、徵、羽)相对应,并且有“变徵”和“变宫”作为变化音。
- 在古代,十二律常用于编钟、琴、笛等乐器的调音,是古代音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十二律的音高比例基于“三分损益法”,即通过数学计算来确定各律之间的音高关系。
四、总结
“十二律分别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十二种不同音高的音律名称及其对应的音阶位置。它们不仅构成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基本框架,也在文化、哲学、科学等多个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了解十二律,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