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毒是什么意思】“荼毒”是一个汉语词语,常用于形容对人或事物的严重伤害、残害。这个词带有强烈的负面色彩,多用于描述暴行、压迫、摧残等行为。在现代汉语中,“荼毒”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文学作品或正式语境中仍有一定的表达作用。
一、词语解析
| 词语 | 荼毒 |
| 拼音 | tú dú |
| 词性 | 动词/名词 |
| 含义 | 残害、毒害;比喻对人或事物的严重伤害 |
| 出处 | 《诗经·大雅·桑柔》:“民之贪乱,不如荼毒。” |
| 常见用法 | “遭受荼毒”、“荼毒生灵”、“荼毒百姓”等 |
二、词语详解
“荼毒”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原意是指像毒草一样有害的事物,后引申为对人的残害和伤害。在古代,它常用来描述统治者对百姓的压迫和残暴行为。例如,“荼毒生灵”即指残害人民,造成极大的痛苦和灾难。
在现代汉语中,“荼毒”虽不常用,但依然保留了其强烈的负面含义。它可以用于描述:
- 暴力行为对人的伤害(如战争、酷刑等)
- 不良思想或文化对人的侵蚀
- 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三、常见搭配与例句
| 搭配 | 例句 |
| 荼毒生灵 | 这场战争让无数百姓遭受荼毒。 |
| 荼毒百姓 | 古代官府常以苛捐杂税荼毒百姓。 |
| 荼毒心灵 | 长期的欺压让人的心灵备受荼毒。 |
| 荼毒环境 | 工业污染正在严重荼毒我们的生态环境。 |
四、总结
“荼毒”是一个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主要表示对人或事物的严重伤害。它不仅承载着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也常用于表达对暴力、压迫、破坏的谴责。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使用,但在正式写作或文学表达中,仍能起到增强语言力度的作用。
关键词:荼毒、残害、伤害、毒害、生灵、百姓、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