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虬卧龙是什么意思】“盘虬卧龙”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有才华、有抱负但尚未被世人所知的人。这个成语源自《三国志·诸葛亮传》,原意是形容诸葛亮隐居隆中时的样貌,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象征性的表达,寓意人才虽未显达,但潜力巨大。
一、
“盘虬卧龙”字面意思是“盘绕的虬龙”,比喻那些看似不起眼、埋没在民间的杰出人才。这种人虽然目前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或施展才华的机会,但其能力与智慧不容小觑,往往在关键时刻能发挥重要作用。
该成语多用于形容有才能但尚未出名的人,也常用于文学作品或评论中,强调对人才的尊重和期待。
二、表格形式展示
词语 | 盘虬卧龙 |
拼音 | pán qiú wò lóng |
出处 | 《三国志·诸葛亮传》 |
字面意思 | 盘绕的虬龙,比喻隐藏的才俊 |
含义 | 形容有才华但尚未被发现的人 |
使用场景 | 文学、评论、人物描写等 |
近义词 | 隐士、未露锋芒、藏龙卧虎 |
反义词 | 显赫一时、声名远扬、出类拔萃 |
用法 | 常作定语,修饰人或事物 |
示例 | 他虽身处基层,却是个盘虬卧龙的人物,终有一日会大放异彩。 |
三、拓展理解
“盘虬卧龙”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体现了中国古代对“隐士”文化的推崇。古人认为,真正的贤才往往不张扬,而是默默积累,等待时机。因此,“盘虬卧龙”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认可,也是对人生境遇的一种哲理思考。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不要忽视那些暂时不被注意的人才,也许他们就是未来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