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罕说宝原文及译文欣赏】《子罕说宝》是出自《左传》的一篇寓言故事,讲述了郑国大夫子罕在面对他人赠送珍宝时的谦逊与智慧。通过这一故事,体现了古人对“德”与“宝”的深刻理解,也展现了君子以德为本、不慕富贵的价值观。
一、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罕拒绝接受别人赠送的宝玉。他认为真正的“宝”不是珠玉,而是贤德之人。他强调:“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这句话道出了他的价值观:不因外物而动摇内心的道德准则。
此故事虽短,却寓意深远,反映了古代士人重德轻利的思想,同时也警示人们不要被物质所迷惑,应重视内在修养。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原文 | 译文 |
子罕曰:“吾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 子罕说:“我把不贪婪当作宝贝,你把玉当作宝贝。” |
或献玉于子罕,子罕弗受。 | 有人向子罕进献玉,子罕没有接受。 |
曰:“子罕之宝,非玉也。” | 有人说:“子罕的宝贝,不是玉。” |
于是,子罕以不贪为宝,而天下之士,莫不敬之。 | 从此,子罕以不贪为宝,天下的士人都敬重他。 |
三、赏析与启示
《子罕说宝》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精炼,寓意深刻。它不仅展示了子罕高尚的品德,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德”的推崇。在当今社会,物质诱惑众多,很多人容易迷失自我,而子罕的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在于内心,而非外在的财富。
此外,这篇文章也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一个有德之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
结语:
“子罕说宝”是一则耐人寻味的历史典故,它告诉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坚守内心的纯净与正直,才是最珍贵的“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