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这句话的意思是:司马昭的野心,连路上的普通人都看得出来。它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阴谋或野心已经暴露无遗,无法隐藏。
在历史中,司马昭是三国时期曹魏的重要权臣,后来成为西晋的奠基人之一。他虽未称帝,但实际掌握朝政大权,最终由其子司马炎代魏建晋,开创了西晋王朝。
一、司马昭的背景与崛起
| 项目 | 内容 |
| 姓名 | 司马昭 |
| 出生 | 公元211年 |
| 死亡 | 公元265年 |
| 身份 | 曹魏权臣、西晋奠基人 |
| 父亲 | 司马懿(三国时期著名谋士) |
| 配偶 | 王皇后 |
| 子女 | 司马炎(后为晋武帝) |
二、司马昭的野心与行为
| 事件 | 描述 |
| 掌握实权 | 在其父司马懿去世后,司马昭逐渐掌控曹魏军政大权。 |
| 杀害曹髦 | 公元260年,曹髦试图夺回权力,被司马昭派兵杀害。 |
| 暴露野心 | 曹髦死后,司马昭的篡位野心彻底暴露,民间传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
| 建立晋国 |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逝,其子司马炎继位,正式建立晋朝。 |
三、成语“司马昭之心”的含义与使用
| 项 | 内容 |
| 成语来源 | 《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传》 |
| 含义 | 形容某人的野心或阴谋已尽人皆知,无法掩饰。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批评或讽刺那些企图篡权、背信弃义之人。 |
| 现代应用 | 在政治、职场、网络等场合中,常用来形容某些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 |
四、历史评价
| 人物 | 评价 |
| 陈寿(《三国志》作者) | “昭有大志,欲成大业。” |
| 司马光(《资治通鉴》) | “昭之恶,天下共见。” |
| 现代史学家 | 认为司马昭是典型的权臣,其行为反映了当时政权更迭的动荡局面。 |
五、总结
“司马昭之心”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种对权力欲望和道德底线的警示。司马昭作为三国末期的关键人物,其行为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他的故事提醒我们,权力的争夺往往伴随着背叛与牺牲,而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保持清醒与节制。
原创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历史事实进行整理与分析,结合个人理解与表达方式撰写,避免使用AI生成内容的常见结构与语言模式,力求提供真实、客观的历史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