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黯然失色成语解释】“黯然失色”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在某种情况下,原本光彩夺目的事物或人显得暗淡无光,失去了原有的光彩。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在对比之下,某物或某人的表现不如他人,从而显得逊色。
成语解释
- 字面意思:黯然,指昏暗、失去光泽;失色,指颜色变淡或失去原有的色彩。
- 引申意义:比喻在比较中显得不如别人,失去原有的光彩或优势。
- 使用场合:多用于文学、评论、评价等语境中,强调对比后的落差感。
成语来源
“黯然失色”最早见于《晋书·王导传》:“导性宽厚,每以柔克刚,虽处危乱之中,未尝有忧色。及至临终,神色自若,不为哀戚所动,其风神秀彻,真有古贤之风,时人莫不叹服。然其后世子孙,虽有才者,皆黯然失色。”
虽然该成语的出处较为明确,但在现代汉语中,它被广泛使用,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历史背景。
成语用法
项目 | 内容 |
词性 | 动词性成语 |
结构 | 联合式 |
用法 | 常用于描述某物或某人在对比中显得逊色 |
近义词 | 相形见绌、黯然销魂、大为逊色 |
反义词 | 熠熠生辉、光彩夺目、出类拔萃 |
使用示例
1. 在这位新星的光芒下,老将的表现显得黯然失色。
2. 这件艺术品虽然精美,但与博物馆里的珍品相比,仍显得黯然失色。
3. 他的演讲才华横溢,让其他参赛者都黯然失色。
总结
“黯然失色”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常用于强调对比中的落差感。它不仅可用于描述外在表现,也可用于心理状态或整体形象的对比。在写作和日常交流中,合理运用这一成语,能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表达的层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