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一、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诗人戴望舒于1942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作品以“残损的手掌”为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深情与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全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象征手法,展现了战争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内心挣扎与爱国情怀。
诗中,“残损的手掌”既是诗人身体上的伤痕,也象征着国家在战火中的创伤。诗人用这双“残损”的手掌去触碰祖国的土地,感受其温度与疼痛,表达出一种深刻的悲悯与责任感。
二、诗歌结构分析(表格形式):
段落 | 内容概要 | 表达情感 | 艺术手法 |
第一段 | 诗人用残损的手掌触摸祖国大地,感受到土地的温暖与疼痛 | 悲悯、关怀 | 比喻、拟人 |
第二段 | 描写祖国各地的景象,如江南水乡、塞外风沙等 | 怀念、思念 | 地理意象、对比 |
第三段 | 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与现实的苦难形成对比 | 感伤、失落 | 对比、回忆 |
第四段 | 表达对未来的希望与信念,尽管伤痕累累,仍不放弃 | 坚强、希望 | 抒情、象征 |
第五段 | 结尾点明主题,强调诗人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 | 热爱、责任 | 首尾呼应 |
三、创作背景简述:
该诗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戴望舒当时身处沦陷区,目睹了国家的苦难与人民的挣扎。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祖国的深切热爱,以及在黑暗中依然坚持信念的精神力量。诗中没有直接的愤怒或控诉,而是以一种含蓄而深沉的方式传达了强烈的爱国情感。
四、艺术特色总结:
- 意象鲜明:如“残损的手掌”、“泥土的温热”等,富有象征意义。
- 情感真挚: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引发共鸣。
- 语言凝练:全诗篇幅不长,但每句都饱含深意,极具感染力。
- 结构紧凑:由“触碰”到“回忆”,再到“希望”,层层递进,情感饱满。
五、结语:
《我用残损的手掌》不仅是一首充满诗意的作品,更是一份深刻的历史见证。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位诗人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对祖国的忠诚与热爱。即使手掌残损,心却始终与祖国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