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一、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出自《礼记·礼运》篇,是对古代社会从“大同”走向“小康”的一种历史描述。这句话反映了儒家对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对比,表达了对人类社会由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的感慨。
在“大道既隐”的时代,社会逐渐从以公共利益为核心的大同社会转向以家庭和个体利益为基础的小康社会。人们开始注重亲情、私利,强调个人劳动成果的归属,同时权力也逐渐集中在贵族阶层手中,形成世袭制度,成为社会秩序的一部分。
这段话不仅是对历史变迁的记录,也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判与反思,体现了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二、核心要点表格
项目 | 内容说明 |
出处 | 《礼记·礼运》 |
原文 |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
背景 | 描述从“大同”社会向“小康”社会的转变 |
大道既隐 | 指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和无私精神逐渐消失 |
天下为家 | 社会结构从公共变为家庭为中心 |
各亲其亲 | 强调家庭关系和个人情感的重视 |
各子其子 | 个人对子女的关爱成为社会基础 |
货力为己 | 劳动成果归个人所有,私有观念增强 |
大人世及 | 权力和地位世袭,形成等级制度 |
以为礼 | 礼仪制度成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
三、思想内涵简析
这段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大道既隐”的背景下,社会开始走向更加现实和个体化的方向,虽然带来了效率和稳定,但也失去了原始社会的和谐与平等。儒家通过对这一变化的描述,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对现实社会中的不公与压迫提出了警示。
它不仅是一种历史回顾,更是一种价值判断,引导人们思考如何在现实中实现更公平、合理的社会结构。
四、结语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这句话虽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哲学思想。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同时,不应忽视人性的光辉与社会的公平。通过理解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的发展脉络,并为构建更美好的未来提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