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康】“小康”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经典《礼记·礼运》,原意是指一种介于“大同”与“贫穷”之间的社会状态,是人民生活较为富足、社会秩序相对稳定的一种理想境界。在现代中国,“小康”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逐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阶段性战略任务。如今,“小康”不仅是一个经济概念,更是一个涵盖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目标。
一、什么是小康?
定义:
“小康”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公平、环境保护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使人民过上相对富裕、安定的生活状态。
核心特征:
-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社会和谐稳定
- 生态环境良好
- 教育、医疗、养老等保障体系完善
二、小康的内涵发展
| 阶段 | 时间 | 内容说明 |
| 古代“小康” | 先秦至汉唐 | 强调生活富足、社会秩序稳定,是一种理想化的社会状态 |
| 现代“小康社会” | 1970年代起 | 由邓小平提出,指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2012年至今 | 在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标志着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
三、小康社会的目标与成果
| 方面 | 目标 | 成果示例 |
| 经济发展 | 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 2020年中国GDP突破100万亿元人民币 |
| 人民生活 | 居民收入稳步提升 |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增加 |
| 社会保障 | 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 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超13亿人 |
| 教育 | 推动教育公平 | 义务教育普及率接近100% |
| 医疗 |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 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增强 |
| 环保 | 改善生态环境 | 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成效明显 |
四、当前“小康”面临的新挑战
尽管中国已实现全面小康,但在迈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仍需解决以下问题:
- 区域发展不平衡
- 城乡收入差距
- 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压力
- 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调
五、总结
“小康”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更是社会进步和人民福祉的体现。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未来,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将继续推进共同富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社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