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语文的被动句】在语文学习中,句子的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被动句”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它与主动句相对,强调的是动作的承受者而非执行者。理解被动句的构成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分析文本内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什么是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在句子中,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动作的执行者。这种句式通常用来突出“被”字后面的动作对象,而不是发出动作的人或物。被动句在书面语中较为常见,尤其在正式或客观的语境中使用较多。
例如:
- 主动句:老师表扬了他。
- 被动句:他被老师表扬了。
在被动句中,“他”是动作的承受者,“老师”是动作的执行者,但“老师”在句中并不直接出现,而是通过“被”字引出。
二、被动句的构成
被动句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 成分 | 说明 |
| 被字 | 表示被动关系,是被动句的标志性词语 |
| 受事者 | 动作的承受者,即句子的主语 |
| 动词 | 表示动作本身 |
| 施事者(可省略) | 动作的执行者,有时可以省略 |
例如:
- 被动句:书被他拿走了。
- “书”是受事者
- “被”表示被动关系
- “拿走”是动词
- “他”是施事者(可省略)
三、被动句的常见类型
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被动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 类型 | 特点 | 示例 |
| 有“被”字的被动句 | 使用“被”字来表示被动关系 | 他被老师批评了。 |
| 无“被”字的被动句 | 不使用“被”字,但仍然表示被动意义 | 问题被解决了。 |
| “得”字被动句 | 用于表示结果或状态 | 他伤得不轻。 |
| “为……所……”结构 | 常见于文言文中 | 他为敌人所俘虏。 |
四、被动句的作用
1. 突出受事者: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
2. 使语言更简洁:当施事者不重要或已知时,可以省略。
3. 增强客观性:常用于新闻报道、公文等正式场合,显得更加中立。
4. 避免责任归属:在某些情况下,使用被动句可以模糊动作的执行者。
五、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定义 | 被动句是主语为动作承受者的句子,常以“被”字开头 |
| 构成 | 被字 + 受事者 + 动词 + 施事者(可省略) |
| 类型 | 有“被”字、无“被”字、“得”字、“为……所……”等 |
| 作用 | 突出受事者、简化表达、增强客观性、模糊施事者 |
通过了解被动句的结构和用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中的这一重要语法现象。在写作和阅读中,注意区分主动句与被动句,有助于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灵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