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观成败出处于哪里】“坐观成败”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对事情的发展漠不关心、冷眼旁观的态度。这个成语的出处和用法在历史文献中有着明确的记载。下面我们将从出处、含义、用法以及相关例子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出处分析
“坐观成败”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如下:
> “项王笑曰:‘彼项籍者,虽有此心,然其志不在天下,徒欲自快于一时,而不知其祸之将至也。吾观其势,必不能成事,故不与之谋。’”
虽然这段话并未直接使用“坐观成败”这一成语,但其中“观其势”、“不与之谋”的思想,与后世“坐观成败”的含义相近。而“坐观成败”作为一个完整的成语,更常见于后世典籍,如《汉书》《资治通鉴》等。
二、含义解析
| 词语 | 含义 |
| 坐 | 表示不动、不动手 |
| 观 | 看、观察 |
| 成败 | 指事情的成败结果 |
| 整体意思 | 指人对事情的发展持观望态度,不主动参与或干预 |
该成语多用于批评那些对他人或集体事务漠不关心、只看热闹的人。
三、用法与语境
“坐观成败”多用于书面语,尤其是在评价某些人或群体的行为时。例如:
- 在公司内部斗争中,有些人选择坐观成败,不愿表态。
- 面对国家危机,坐观成败是不可取的态度。
四、相关成语对比
| 成语 | 含义 | 与“坐观成败”的关系 |
| 袖手旁观 | 不参与、不插手 | 含义相近 |
| 置身事外 | 不介入、不关心 | 含义相近 |
| 作壁上观 | 看热闹、不行动 | 含义相近 |
| 无动于衷 | 心里没有反应 | 含义稍有不同,侧重情感冷漠 |
五、总结
“坐观成败”这一成语,源自古代史书中的思想表达,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固定的成语,用于描述对事物发展漠不关心、不作为的态度。它不仅具有历史背景,也广泛应用于现代语言中,常用于批评那些缺乏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人。
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坐观成败 |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思想基础),后世典籍中形成完整成语 |
| 含义 | 对事情发展持观望态度,不主动参与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批评冷漠态度 |
| 近义词 | 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作壁上观 |
| 反义词 | 积极参与、主动介入、挺身而出 |
| 适用场景 | 批评不作为、不负责任的行为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坐观成败”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更是现实生活中值得反思的一种行为方式。我们在面对问题时,应避免成为“坐观成败”的旁观者,而是要勇于承担责任、积极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