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出自哪里(怎么理解)】一、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是中国风水学中的经典术语,最早见于《葬书》。这句话从字面意思来看,强调了“气”的流动与地形的关系。“气”在风水中代表天地之灵气,是影响人生命运的重要因素。
- “气乘风则散”:指如果气遇到风,就会被吹散,无法聚集,因此不利于聚财或旺运。
- “界水则止”:指水可以阻挡气的流动,使气在水边停留,形成“聚气”的效果,有利于风水格局的形成。
这句话体现了风水中“藏风聚气”的理念,即好的风水环境应避免风吹,同时有水环绕以留住生气。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葬书》(东晋·郭璞) |
原文 |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 |
含义 | 气若遇风则散失,遇水则停止聚集。 |
风水意义 | 风能吹散气,不利聚气;水可阻气流动,利于气聚。 |
应用原则 | 良好的风水应“藏风聚气”,避免风大、水小。 |
现代理解 | 在现代建筑与城市规划中,也体现为“防风、留水”的设计思路。 |
三、结语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虽源于古代风水理论,但其核心思想——重视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在今天依然具有参考价值。无论是选址、建筑设计,还是家居布局,都可借鉴这一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