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的简介】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属于“扬州八怪”之一。他以诗、书、画三绝著称,尤其擅长画竹、兰、石,风格清新脱俗,深受后人推崇。他的作品不仅艺术价值高,还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一、郑板桥简介总结
郑板桥(1693年—1765年),江苏兴化人,出身书香门第,自幼聪慧好学。他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直到40岁才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为官清廉,体恤民情,深得百姓爱戴。他一生致力于诗文书画创作,作品多反映民间疾苦和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个性与人文关怀。
二、郑板桥主要信息一览表
| 项目 | 内容 |
| 原名 | 郑燮 |
| 字 | 克柔 |
| 号 | 板桥 |
| 出生年份 | 1693年 |
| 去世年份 | 1765年 |
| 籍贯 | 江苏兴化 |
| 职业 | 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
| 代表作品 | 《板桥全集》、《竹石图》、《兰竹图》 |
| 艺术风格 | 诗、书、画三绝,尤擅画竹、兰、石 |
| 任职经历 | 山东范县、潍县知县 |
| 个人特点 | 清廉正直,关心民生,个性鲜明 |
| 历史评价 | “扬州八怪”之一,艺术与思想并重 |
三、郑板桥的艺术与思想
郑板桥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诗、书、画三个方面。他的书法融合了楷书、行书与草书,形成了独特的“六分半书”风格;他的绘画以写意为主,尤其是画竹,寓意坚韧不拔、清高孤傲;他的诗歌则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常借物抒怀,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在思想上,他主张“民为邦本”,反对苛政,提倡仁政,认为官员应以民为本,清正廉洁。他在任期间,曾因赈灾济民而得罪权贵,最终辞官归隐,专心于艺术创作。
四、结语
郑板桥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更是一位有良知的政治家。他的作品跨越时代,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传颂。他用一生践行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信念,留下了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