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既望的既望什么意思】在古文阅读中,“七月既望”是一个常见的时间表达,尤其在《赤壁赋》等古典文学作品中出现较多。其中“既望”是关键词语,理解其含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章背景和作者情感。
一、
“七月既望”出自苏轼的《赤壁赋》,意为“七月十六日”。这里的“既望”指的是农历每月的十六日。古人将每月的十五称为“望”,而“既望”则表示“已经过了望日”,即“望日之后的一天”。
“既望”是古代纪日方式的一部分,用于描述特定日期。了解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解读古文中的时间表达,并进一步理解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与写作意图。
二、表格展示
| 术语 | 含义说明 |
| 七月既望 | 指农历七月十六日,即“望日”之后的一天 |
| 望 | 农历每月的十五日,是月亮最圆的时候 |
| 既望 | “既”表示“已经”,“望”指“望日”,合起来就是“已经过了望日”的意思 |
| 古代纪日法 | 以月相变化为基础,包括朔(初一)、望(十五)、既望(十六)等 |
三、补充说明
“既望”作为古代时间表达,不仅出现在《赤壁赋》中,也常见于其他文言文中。例如:
- “既望之夕,风定天清”——表示在望日后的一个夜晚。
- “既望而归,夜色渐深”——说明是在望日后返回。
这种纪日方式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关注,以及对时间的细腻划分。现代人虽然不再使用这种方式,但在阅读古文时,了解这些术语有助于提升文化素养和语言理解能力。
四、结语
“七月既望”的“既望”是指农历七月十六日,是古代常用的时间表达方式。通过了解这一词汇的来源与用法,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还能感受到古人对时间与自然的深刻认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