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鸡儆猴的国语辞典】“杀鸡儆猴”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比喻通过惩罚某一个人来警告其他人。这个成语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广泛应用于社会、职场、教育等多个领域。在《国语辞典》中,“杀鸡儆猴”被解释为:用惩罚一个较轻的人来警告其他更严重的人,以达到震慑和教育的目的。
一、成语释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杀鸡儆猴 |
| 拼音 | shā jī jǐng hóu |
| 出处 | 不见于古代经典文献,现代汉语中常用 |
| 释义 | 通过惩罚一个较轻的人,来警告或震慑其他人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管理、教育、执法等场合中的惩戒手段 |
| 近义词 | 杀一儆百、以儆效尤 |
| 反义词 | 宽大处理、放任自流 |
二、成语背景与演变
“杀鸡儆猴”并非出自古籍,而是现代汉语中形成的俗语。其来源可能与民间故事或生活经验有关。在古代,人们常用“杀鸡”来警示“猴子”,因为猴子喜欢偷吃鸡,所以一旦有人抓住偷鸡的猴子,就会将其杀死,以此吓退其他猴子。
随着社会发展,这一说法逐渐被引申到更广泛的场景中,如企业管理、学校纪律、法律执行等。它强调的是“以小惩大戒”的管理智慧。
三、实际应用举例
| 场景 | 应用实例 | 说明 |
| 企业管理 | 公司对迟到员工进行罚款,以提醒其他员工遵守时间规定 | 通过惩罚个别员工,达到规范整体行为的目的 |
| 教育管理 | 老师对调皮学生进行批评,以警示全班同学 | 用个别案例教育全体学生 |
| 法律执行 | 对轻微违法者依法处罚,以震慑潜在犯罪分子 | 强调法律威慑力,维护社会秩序 |
四、使用注意事项
1. 适度原则:不能滥用“杀鸡儆猴”的方式,否则可能导致负面情绪积累。
2. 公平性:应确保被惩罚者确实有错,并且处罚合理,避免引起不满。
3. 目的明确:应以教育、引导为主要目的,而非单纯为了惩罚。
五、总结
“杀鸡儆猴”作为一句通俗易懂的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儆效尤”的管理智慧。它不仅适用于日常生活,也常被用于正式场合中,起到警示和教育的作用。但使用时需注意方式方法,确保公正、合理,才能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