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立木译文】一、
《商鞅立木》是《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的一个历史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秦国的改革家商鞅为了树立威信、推行新法,在都城南门立木为信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商鞅以诚信治国、取信于民的政治智慧,也为后来的变法奠定了基础。
故事的大意是: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前,为了赢得百姓的信任,下令在城南门竖起一根木头,并承诺谁能将木头搬到北门,就赏赐十金。起初人们不相信,无人敢动。商鞅于是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终于有人尝试并成功搬动,商鞅果然兑现了承诺。这一举动让百姓相信了新法的可信度,为后续的变法扫清了障碍。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 原文 | 译文 |
| 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 商鞅制定的法令已经准备好了,但还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把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放在国都的南门,招募百姓中能将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赐十金。 |
| 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 百姓觉得奇怪,没有人敢去搬。商鞅又说:“能搬动的人赏五十金。” |
| 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 有一个人搬动了木头,商鞅立刻给了他五十金,以此表明自己不会欺骗百姓。 |
| 民于是信其赏,而法遂行。 | 百姓因此相信了商鞅的赏赐,变法于是得以顺利推行。 |
三、核心思想提炼:
1. 诚信为本:商鞅通过“立木取信”的方式,展示了政府的诚信,增强了百姓对新法的信任。
2. 制度先行:在推行变革之前,先建立信任机制,是确保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3. 奖惩分明:明确的奖惩制度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政策落实。
四、现实意义:
《商鞅立木》不仅是一个古代政治智慧的体现,也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重要启示。无论是政府政策的执行,还是企业内部管理,诚信和制度的建立都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让公众看到行动与承诺的一致性,才能真正获得支持与配合。
五、结语:
“商鞅立木”虽是两千多年前的故事,但其蕴含的治理智慧至今仍值得借鉴。它提醒我们:信任不是靠空谈建立的,而是靠实际行动来证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