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本逐末成语故事】“舍本逐末”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出自《吕氏春秋·慎大览》。其原意是指放弃根本的、主要的东西,而去追求次要的、表面的东西。这个成语常用来批评那些做事不抓重点、轻重倒置的行为。
在古代,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治理国家或处理事务时,应当注重根本问题,而不是被琐碎的细节所迷惑。比如,在农业社会中,农民如果只顾着修缮田边的小路,却忽略了灌溉系统,就是典型的“舍本逐末”。
成语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舍本逐末 |
| 出处 | 《吕氏春秋·慎大览》 |
| 含义 | 放弃根本,追求枝节;做事不分主次 |
| 用法 | 多用于批评行为不当或方法错误 |
| 近义词 | 舍本求末、本末倒置 |
| 反义词 | 抓纲举目、循序渐进 |
| 典型例子 | 农民只修小路,忽略灌溉系统 |
成语故事简述
相传在战国时期,有一位国君非常重视农业生产,他命令官员修建水渠以改善农田灌溉。然而,一些官员却认为修水渠耗费人力物力太多,不如把钱花在修筑宫殿和道路之上。结果,虽然宫殿和道路修得漂亮,但农田干旱严重,百姓生活困难,最终导致国家衰败。
这个故事说明了“舍本逐末”的危害:如果不抓住根本问题,只顾表面的光鲜,最终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通过这个成语,我们应学会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分清主次,把握关键,避免因小失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