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原文及翻译】一、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是一篇记述顾炎武(字亭林)一生勤奋好学、终身不辍的文言短文。文章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顾炎武从少年到老年始终手不释卷的学习精神,体现了他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对知识的尊重。
文中提到他“自少至老,手不释书”,说明他一生都在读书、学习,从未间断。他还强调“读书不多,识理不深”,表达了他对广泛阅读与深入思考的重视。此外,他提倡“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即在广博学习的基础上,还要注重个人修养与道德操守。
这篇文章不仅是对顾炎武个人品质的赞美,也传达了古代学者对知识的敬畏与追求,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 原文 | 翻译 |
|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 | 亭林先生从小到老,手中都不放下书本。 |
| 每见书,必求其义,未尝以辞害意。 | 每次看到书,必定寻求其中的意义,不曾因为辞藻而妨碍理解。 |
| 或问:“何以知之?”曰:“吾读书多,故能知。” | 有人问:“你怎么知道这些呢?”他回答:“因为我读的书多,所以能明白。” |
| 又曰:“读书不多,识理不深。” | 他又说:“读书不多,见识的道理就不深刻。” |
| 故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 所以说:广泛地学习文献,自己行事要有羞耻之心。 |
三、结语
顾炎武一生勤学不辍,他的精神值得后人学习。本文不仅记录了他的读书习惯,更体现了他对学问的态度与人生观。通过这篇短文,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也提醒我们应当珍惜学习机会,坚持不断积累与思考。
如需进一步分析顾炎武的思想或相关历史背景,可继续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