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恸哭流涕的典故和含义】“恸哭流涕”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极度悲伤、悲痛欲绝的状态。这个成语不仅具有浓厚的情感色彩,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下面将从典故来源、含义解析以及使用场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
一、典故来源
“恸哭流涕”最早见于《后汉书·王符传》:“其言也,痛心疾首,恸哭流涕。”这句话描述的是王符对当时社会黑暗现象的深切忧虑与强烈不满,他因忧国忧民而悲痛万分,甚至泪流满面。
在古代文学中,“恸哭流涕”多用于描写人物面对重大变故或深沉情感时的反应,如亲人去世、国家危难等情境。它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悲伤情绪,也体现了对人情、家国的深切关怀。
二、含义解析
| 词语 | 含义 |
| 恸 | 悲痛、哀伤 |
| 哭 | 哭泣 |
| 流涕 | 泪水直流 |
整体来看,“恸哭流涕”意为因极度悲伤而痛哭流泪,形容情感极为强烈,往往带有强烈的道德或情感责任感。
三、使用场景
该成语常用于以下几种场合:
1. 文学作品:用于刻画人物内心深处的痛苦与无奈。
2. 历史事件:描述历史人物对国家兴亡、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3. 日常表达:在口语或书面语中,形容某人因伤心过度而大哭不止。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 类别 | 词语 |
| 近义词 | 痛不欲生、泪如雨下、悲痛欲绝 |
| 反义词 | 喜笑颜开、无动于衷、漠不关心 |
五、总结
“恸哭流涕”不仅是汉语中的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情感的象征。它承载了古人对命运、家国、人性的深刻思考。在现代语境中,虽然使用频率有所下降,但其情感力量依然强大,能够唤起人们对生命、责任与情感的共鸣。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恸哭流涕 |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 含义 | 极度悲伤而痛哭流泪 |
| 使用场景 | 文学、历史、日常表达 |
| 近义词 | 痛不欲生、泪如雨下 |
| 反义词 | 喜笑颜开、无动于衷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恸哭流涕”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背后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情感价值,值得我们在学习与使用中细细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