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历史典故】“韦编三绝”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用来形容读书勤奋、刻苦钻研的精神。这个典故出自《史记·孔子世家》,讲述了孔子勤读《易经》的故事。在古代,书籍多用竹简或帛书写,而竹简需要用皮绳串联起来,称为“韦编”。孔子对《易经》非常喜爱,常常反复阅读,以至于“韦编三绝”,即皮绳多次断裂。
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孔子对学问的执着追求,也成为了后世鼓励人们勤奋学习的典范。
“韦编三绝”是形容一个人读书非常勤奋,甚至到了将书页的皮绳都磨断的程度。这一典故源于孔子对《易经》的研读。孔子一生致力于学习和传播儒家思想,他不仅自己勤奋好学,还强调学习的重要性。通过“韦编三绝”的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
该典故不仅是文学中的经典,更是一种精神象征,激励着无数人不断进取、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与智慧。
韦编三绝典故信息表
| 项目 | 内容 |
| 典故出处 | 《史记·孔子世家》 |
| 出处原文 |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
| 成语含义 | 形容读书勤奋,刻苦钻研,甚至把书的皮绳都磨断了。 |
| 主要人物 | 孔子 |
| 背景故事 | 孔子非常喜爱《易经》,经常反复阅读,导致书的皮绳多次断裂。 |
| 文化意义 | 表达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体现古人勤奋学习的精神。 |
| 现代应用 | 常用于赞美他人学习认真、刻苦努力,也可用于自我激励。 |
通过“韦编三绝”这一典故,我们不仅能了解古代学者的学习态度,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励自己在求知的路上不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