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诺寡信典故】“轻诺寡信”是一个出自古代典籍的成语,常用来形容那些轻易许诺却很少兑现的人。这个成语不仅蕴含着深刻的道德警示,也反映了古人对诚信的高度重视。
一、典故来源
“轻诺寡信”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十五年》:“轻诺寡信,民弗从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轻易做出承诺,但很少履行自己的诺言,那么百姓就不会信任他。在古代,诚信被视为立身处世的根本,一个国家若缺乏信用,便难以获得民众的支持与拥戴。
此外,《论语·学而》中也有类似的观点:“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认为没有信用的人,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这也为“轻诺寡信”的含义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成语释义
- 轻诺:轻易地许下诺言。
- 寡信:很少有信用,不守承诺。
整体意思是:说话轻率,承诺随意,却很少真正去履行。
三、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轻诺寡信”仍然具有重要的警示作用。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一旦失去信用,都会面临严重的后果。例如:
- 个人层面:朋友之间的信任被破坏,人际关系受损。
- 商业层面:企业失信于客户,可能导致品牌信誉下降,甚至破产。
- 政治层面:政府若失信于民,将失去民心,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轻诺寡信”不仅是对行为的批评,更是对责任与担当的呼唤。
四、总结表格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轻诺寡信 |
| 出处 | 《左传·僖公十五年》 |
| 含义 | 轻易许诺,却很少履行承诺 |
| 原意 | 指言行不一,缺乏信用 |
| 现代意义 | 警示人们要言行一致,重视诚信 |
| 相关典故 | 《左传》、《论语》等古籍中均有相关论述 |
| 应用场景 | 用于批评那些不负责任、失信于人的人或行为 |
总之,“轻诺寡信”不仅是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现代生活中值得深思的行为准则。它提醒我们:承诺不是儿戏,信用才是立身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