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颖而出是哪位历史人物】“脱颖而出”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在众多竞争者中表现突出、显露才华。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讲述的是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门客毛遂自荐的故事。那么,“脱颖而出”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呢?下面将通过总结与表格形式进行详细说明。
一、成语出处与含义
“脱颖而出”原意是指锥子的尖端从布袋中显露出来,比喻人的才能或表现非常突出,容易被发现和认可。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中,讲述的是毛遂在关键时刻主动请缨,表现出非凡的胆识和才智,最终帮助赵国化解危机。
二、相关历史人物简介
| 姓名 | 朝代 | 身份 | 事迹简述 |
| 毛遂 | 战国 | 平原君门客 | 自荐随行出使楚国,以言辞说服楚王联合抗秦,展现卓越的外交才能。 |
| 平原君 | 战国 | 赵国贵族 | 邀请门客出使楚国,因毛遂的出色表现而成功达成联盟,成为成语“脱颖而出”的背景人物。 |
三、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
在战国时期,秦国大军压境,赵国面临严重威胁。平原君准备派遣使者前往楚国求援,但迟迟找不到合适人选。门客中有一人名叫毛遂,他主动站出,表示愿意前往。虽然平原君起初对他的能力存疑,但毛遂凭借机智的言辞和坚定的决心,最终打动了楚王,促成了赵楚联盟,挽救了赵国的危局。
这一事件不仅让毛遂“脱颖而出”,也让他成为后世敬仰的英雄人物。
四、总结
“脱颖而出”这个成语,来源于战国时期毛遂自荐的故事,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关键时刻展现出非凡的能力,从而引起关注。它不仅是一个语言表达,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体现了自信、勇气与才华的重要性。
答案:
“脱颖而出”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门客毛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