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恼羞成怒的成语典故】“恼羞成怒”是一个常用汉语成语,形容一个人因为感到羞愧而愤怒,情绪失控,做出过激行为。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历史故事,具有深刻的寓意和现实意义。
一、成语典故总结
“恼羞成怒”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故事讲述的是楚汉相争时期,项羽在与刘邦的对峙中屡次受挫,最终兵败垓下。面对失败和耻辱,他感到极度羞愧,最终选择自刎于乌江边。虽然历史上并未直接使用“恼羞成怒”这一说法,但后人根据项羽的性格和结局,将其行为概括为“恼羞成怒”的典型表现。
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恼羞成怒”常用来形容那些因自尊心受损、面子难堪而情绪失控的人。这种情绪往往导致不理智的行为,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二、成语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恼羞成怒 |
| 拼音 | nǎo xiū chéng nù |
| 释义 | 因感到羞愧而愤怒,情绪失控。 |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间接引用) |
| 近义词 | 怒火中烧、气急败坏 |
| 反义词 | 心平气和、冷静理智 |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人在受到羞辱或打击后的反应 |
| 示例 | 他被当众批评后,恼羞成怒,当场摔门而去。 |
三、现实意义
“恼羞成怒”不仅是历史人物的行为写照,也广泛存在于现代生活中。人们在面对误解、批评、失败时,若不能理性应对,就容易陷入情绪化的状态,从而做出伤害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因此,学会控制情绪、保持冷静,是每个人都应具备的能力。
四、结语
“恼羞成怒”提醒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不应让羞耻感主导情绪,而应以理智和成熟的态度去应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酿成大错,走向更加积极的人生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