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濬楼船下益州全诗及释文】《王濬楼船下益州》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怀古诗,全诗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此诗以西晋名将王濬率水师伐吴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和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一、诗歌原文
>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二、诗歌释文
| 句子 | 释义 |
| 王濬楼船下益州 | 王濬率领楼船从益州(今四川一带)出发,顺江而下。 |
| 金陵王气黯然收 | 金陵(南京)的帝王之气在这一刻消散,象征着东吴政权的灭亡。 |
| 千寻铁锁沉江底 | 指东吴为了防御晋军,在长江上设置了重重铁锁,最终都被沉入江中。 |
| 一片降幡出石头 | 一块投降的旗帜从石头城(南京附近)升起,标志着吴国的投降。 |
| 人世几回伤往事 | 人世间多少次为历史的兴亡感到悲伤。 |
| 山形依旧枕寒流 | 山河依旧,只是江水依然寒冷地流淌,仿佛见证一切。 |
| 今逢四海为家日 | 如今天下统一,四海一家,国家安定。 |
| 故垒萧萧芦荻秋 | 故垒(旧时的营垒)在秋风中显得凄凉,芦苇随风摇曳,充满萧瑟之感。 |
三、总结与赏析
《王濬楼船下益州》是一首典型的怀古诗,通过回顾历史事件,表达对过往兴衰的感慨。刘禹锡善于以景写情,借景抒怀,使得整首诗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富有哲理意味。
- 历史与现实的对比:诗中“金陵王气黯然收”与“今逢四海为家日”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历史的变迁与现实的稳定。
- 自然与人事的呼应:“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以自然景象的恒久反衬人事的无常,增强了诗歌的意境深度。
- 情感深沉:诗中透露出一种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许,情感真挚,耐人寻味。
四、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诗题 | 王濬楼船下益州 |
| 作者 | 刘禹锡(唐代) |
| 体裁 | 七言律诗 |
| 题材 | 怀古诗 |
| 主旨 | 借古讽今,感叹历史兴衰,寄托对国家安定的期望 |
| 重点意象 | 楼船、铁锁、降幡、山形、芦荻 |
| 表现手法 | 对比、借景抒情、怀古讽今 |
| 语言风格 | 凝练含蓄,富有历史感和哲理性 |
结语:
《王濬楼船下益州》不仅是一首描写历史事件的诗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作品。它提醒我们,历史虽已远去,但其教训仍值得后人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