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怎么念】“谥号”这个词在历史文章或古装剧中经常出现,但很多人对它的读音和含义并不清楚。本文将从字音、字义、使用背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字音解析
- “谥”:拼音是 shì,第四声。
- “号”:拼音是 hào,第四声。
所以,“谥号”的正确读音是 shì hào。
二、字义解释
1. “谥”的含义:
“谥”是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和品德,由后人给予的评价性称号。这种称号通常带有褒贬色彩,比如“文”、“武”、“哀”、“厉”等。
2. “号”的含义:
“号”在这里指的是称号、名号,与“谥”结合后,构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谥号。
三、谥号的来源与用途
- 起源:谥号起源于周代,最早用于君主和贵族,后来也用于一些有影响力的大臣。
- 作用:谥号不仅是对一个人一生的总结,也是一种政治象征,具有道德评判和历史定位的功能。
- 种类:有褒扬型(如“文帝”、“武王”)、批评型(如“厉王”、“炀帝”)以及中性型(如“孝公”、“昭烈”)等。
四、常见谥号举例
| 谥号 | 含义 | 举例人物 |
| 文 | 好学善问 | 唐太宗李世民(文皇帝) |
| 武 | 威强睿德 | 汉武帝刘彻 |
| 哀 | 悲痛怜悯 | 周哀王 |
| 厉 | 粗暴无道 | 商纣王(被后人称为“帝辛”,但历史上曾被谥为“纣”) |
| 昭 | 光明正大 | 宋徽宗赵佶(后被追谥为“钦宗”,但早期谥号为“昭”) |
五、总结
“谥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词语,读音为 shì hào,意思是古代对已故人物所给予的评价性称号。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也为我们了解历史人物提供了重要线索。
| 项目 | 内容 |
| 读音 | shì hào |
| 含义 | 对已故人物的评价性称号 |
| 起源 | 周代 |
| 功能 | 道德评判、历史定位 |
| 类型 | 褒扬型、批评型、中性型 |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谥号”的含义和用法,也能更好地在阅读历史文献时识别相关词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