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释卷的故事简介和含义】“手不释卷”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勤奋好学、酷爱读书,即使在忙碌或休息时也不放下书本。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历史故事,体现了古人对知识的执着追求。
一、故事简介
“手不释卷”最早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故事讲的是东吴名将吕蒙,在年轻时并不喜欢读书,只擅长武艺。后来在孙权的劝导下,他开始认真读书学习,逐渐成长为一位有文韬武略的将领。
有一次,鲁肃与吕蒙交谈,发现他的学识和见解远超常人,不禁感叹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吕蒙则回答:“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从此,“手不释卷”便成为形容人勤奋读书的成语。
二、成语含义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手不释卷 |
| 拼音 | shǒu bù shì juàn |
| 出处 |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
| 字面意思 | 手中不放下书卷,比喻勤于读书 |
| 引申意义 | 形容人勤奋好学,酷爱阅读,坚持不懈 |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赞扬他人刻苦学习、热爱读书的精神 |
| 近义词 | 奋发图强、孜孜不倦、学而不厌 |
| 反义词 | 不学无术、懒惰怠慢、知难而退 |
三、现实意义
“手不释卷”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现代人值得学习的精神。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迅速,唯有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学习不是一时的兴趣,而是终身的习惯。
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职场人士,都应该保持一颗求知的心,坚持阅读与思考,让“手不释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四、总结
“手不释卷”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它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只有持续努力,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尤为重要,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与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