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漆的意思】“蜀漆”是一个古汉语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尤其在《神农本草经》等中医药典籍中有所记载。它是一种中药材,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本文将从字面意义、历史来源、药用功能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相关信息。
一、
“蜀漆”最早见于古代中医典籍,如《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等,是古代用于治疗疟疾的药材之一。其名称中的“蜀”指的是四川地区,而“漆”则可能与植物的汁液或颜色有关。根据古籍记载,“蜀漆”通常指一种常绿灌木,学名为黄杨叶(Buxus sinica),其叶片可入药。
在中医理论中,“蜀漆”被认为具有清热解毒、驱虫止疟的功效,尤其适用于治疗疟疾、发热等症状。不过,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其使用已逐渐减少,更多被其他药物替代。
需要注意的是,“蜀漆”有时也被误认为是“常山”,但两者并非同一植物,功效也有所不同。
二、表格展示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中文名称 | 蜀漆 |
| 英文名称 | Shu Qi / Buxus Leaf |
| 出处 | 《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古代中医药典籍 |
| 植物来源 | 常绿灌木,学名:黄杨叶(Buxus sinica) |
| 地理分布 | 主要产于中国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
| 药用部位 | 叶片、嫩枝 |
| 性味归经 | 苦、辛,微寒;归肝、脾经 |
| 功效作用 | 清热解毒、驱虫止疟、退热 |
| 传统用途 | 治疗疟疾、发热、头痛、腹痛等 |
| 现代应用 | 已较少使用,多被现代抗疟药物替代 |
| 注意事项 | 需遵医嘱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
三、结语
“蜀漆”作为古代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内涵。虽然在现代医学中使用频率降低,但其在历史上的药用价值不容忽视。了解“蜀漆”的来源与功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与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