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车间级别是如何划分的】在制药、生物工程、食品加工等对洁净度要求极高的行业中,无菌车间是确保产品安全和质量的重要设施。为了保证不同工艺对环境洁净度的不同需求,无菌车间根据空气中的微粒数量和微生物浓度被划分为不同的级别。这种分级制度不仅有助于合理配置资源,还能有效控制污染风险。
一、无菌车间级别划分的基本原则
无菌车间的等级划分主要依据以下两个核心指标:
1. 空气中悬浮粒子的数量:以0.5μm和5.0μm粒径的粒子为检测对象。
2. 微生物浓度:包括沉降菌、浮游菌等微生物的含量。
根据这些指标,各国和地区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其中最常见的是中国国家标准(GB 50457)、美国联邦标准FS-209E以及欧盟GMP规范等。
二、常见的无菌车间级别划分表
| 级别 | 悬浮粒子最大允许数(个/m³) | 微生物最大允许数(CFU/皿) | 适用范围 |
| A级 | ≤3520(0.5μm) ≤20(5.0μm) | ≤1(沉降菌) ≤10(浮游菌) | 高风险操作区,如灌装区、无菌配制区 |
| B级 | ≤35200(0.5μm) ≤200(5.0μm) | ≤5(沉降菌) ≤100(浮游菌) | 与A级相邻的区域,如更衣室、设备清洗区 |
| C级 | ≤352000(0.5μm) ≤2000(5.0μm) | ≤50(沉降菌) ≤500(浮游菌) | 一般生产区,如原料存放、包装前处理 |
| D级 | ≤3520000(0.5μm) ≤20000(5.0μm) | ≤100(沉降菌) ≤5000(浮游菌) | 低风险操作区,如辅助用房、清洁区 |
三、不同级别车间的应用场景
- A级:适用于高风险操作,如无菌注射剂的灌装、冻干粉针的分装等,要求最高级别的空气洁净度。
- B级:作为A级的外围区域,用于支持A级操作,如人员进入前的更衣、设备灭菌等。
- C级:用于中等风险的生产环节,如原料准备、半成品储存等。
- D级:适用于低风险的辅助区域,如仓库、办公室等。
四、总结
无菌车间的级别划分是保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分级管理,企业可以有效控制生产环境中的污染源,降低产品不合格的风险。不同级别的车间需配备相应的净化系统、监测设备及管理制度,以确保其持续符合标准要求。
企业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自身产品特性、工艺流程及法规要求,选择合适的车间级别,并定期进行环境监测与验证,以维持良好的无菌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