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在什么时候得名行者】孙悟空是《西游记》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角色之一,他的成长历程充满了变化与转折。在取经路上,他不仅获得了“大圣”的称号,还因一路降妖伏魔、护送唐僧西天取经而被尊称为“行者”。那么,孙悟空究竟是何时得名“行者”呢?根据原著记载,孙悟空是在跟随唐僧取经之后,才正式被称为“行者”。
这一称号不仅是对他身份的重新定义,也象征着他从一个桀骜不驯的妖猴,成长为一位有信仰、有责任的修行者。以下将通过表格形式,对孙悟空得名“行者”的背景、时间及意义进行详细梳理。
表格:孙悟空得名“行者”相关信息
| 项目 | 内容 |
| 名称 | 孙悟空 |
| 得名“行者”的时间 | 跟随唐僧西天取经后(具体为第五十八回) |
| 得名“行者”的原因 | 因其护送唐僧西天取经,承担起修行者的职责 |
| 得名“行者”的出处 | 《西游记》第二十三回至第六十回之间,正式称呼为“行者” |
| “行者”含义 | 指修行之人,有志于求道、护法、降魔的僧人或修行者 |
| 此前称号 | 美猴王、齐天大圣、孙行者(早期称谓) |
| 后续称号 | 大圣、斗战胜佛(成佛后) |
补充说明:
在《西游记》中,“行者”一词最初并不是专指孙悟空。在佛教语境中,“行者”通常是指修行佛法、云游四方的僧人。然而,在唐僧收服孙悟空后,他便以“行者”自称,既是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也是对取经使命的承诺。
值得注意的是,孙悟空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称呼,如“美猴王”、“大圣”、“孙行者”等。其中,“孙行者”是他最早被正式称为“行者”的阶段,但真正意义上被广泛称为“行者”,则是从他成为唐僧的徒弟开始。
因此,可以说,孙悟空是在踏上西天取经之路后,才真正得名“行者”,并以此身份完成了从妖到佛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