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翻译:
元丰六年的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到月光从窗户照进来,心中感到十分欣喜,于是起身走到外面散步。想到身边没有可以一同享受快乐的人,就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入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里漫步。庭院中的地面像是一片清澈透明的积水,水中的水草和水藻纵横交错,其实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能够悠闲自在地欣赏这一切的人罢了。
注释:
-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 解衣欲睡:表示作者刚准备休息的状态。
- 月色入户:形容月光透过门窗洒进屋内的情景。
- 欣然起行:表现出作者对月色的喜爱之情。
- 念无与为乐者:感慨自己身边缺乏能共同分享快乐的朋友。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说明作者为了找寻志同道合之人而特意去拜访张怀民。
- 怀民亦未寝:表明张怀民同样未眠,两人得以相遇并共度良宵。
- 相与步于中庭:描述两人同行于庭院之中。
- 庭下如积水空明:运用比喻手法,将月光下的庭院比作一片清澈见底的水面。
- 水中藻、荇交横:进一步描绘出竹柏倒映在地面上形成的交错光影效果。
- 盖竹柏影也:解释刚才所见景象其实是竹子和柏树投射下来的阴影,并非真的有水草存在。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强调只有像他们这样的闲适之人才会注意到如此美好的景致,并且能够从中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这篇短小的文章不仅记录了苏轼在一个宁静夜晚的经历,更通过细腻的文字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即便是在逆境中,只要拥有一颗平静豁达的心灵,依然可以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