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痹不仁的意思是什么】“麻痹不仁”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对事物缺乏敏感或反应迟钝,尤其是在面对问题时表现出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多用于批评那些对他人痛苦或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的人。
一、成语释义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麻痹不仁 |
拼音 | má bì bù rén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今之为政者,多务其外而忘其内,务其末而忘其本,故百姓困苦,而上不知;民有疾苦,而下不闻。此乃所谓‘麻痹不仁’也。” |
释义 | 原指肢体失去知觉,后比喻对事情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 |
近义词 | 冷眼旁观、漠不关心、无动于衷 |
反义词 | 热心肠、同理心、感同身受 |
二、用法与示例
1. 用法:多用于形容人在面对他人困境时的冷漠态度,也可用于描述某些制度或政策对民众疾苦的忽视。
2. 示例:
- 他看到邻居生病却无动于衷,真是麻木不仁。
- 政府如果对民生问题视而不见,就是一种麻痹不仁的表现。
三、常见误区
- 误用对象:有些人将“麻痹不仁”用于形容身体上的疾病(如神经损伤),其实这是字面意思,不是成语的常用含义。
- 情感色彩:该成语带有明显的贬义,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用。
四、总结
“麻痹不仁”是一个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成语,强调的是对他人痛苦或社会问题的冷漠态度。在实际使用中,应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表达出对某人或某种行为的批评或反思。通过了解其出处、含义及使用方法,可以更好地掌握这一成语的运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