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十八官品都有那些】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官制体系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化和规范化。清朝的官品制度分为九品十八级,是官员等级的重要体现,也是朝廷管理官吏的重要手段。了解清朝十八官品的设置,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当时的政治结构和官僚体系。
一、清朝十八官品概述
清朝的官品制度主要分为“九品十八级”,即每一品又分为正、从两个等级,共计十八个级别。这种制度不仅用于文官,也适用于武官,但武官的品级划分略有不同。官品不仅是官员地位的象征,还直接影响俸禄、权力范围以及晋升路径。
二、清朝十八官品一览表(文官)
| 品级 | 等级 | 官职示例 |
| 一品 | 正一品 | 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六部尚书 |
| 一品 | 从一品 | 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 |
| 二品 | 正二品 | 侍郎、总督、巡抚 |
| 二品 | 从二品 | 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
| 三品 | 正三品 | 郎中、按察使 |
| 三品 | 从三品 | 布政使、副都御史 |
| 四品 | 正四品 | 道员、知府 |
| 四品 | 从四品 | 按察司副使、盐运使 |
| 五品 | 正五品 | 知州、同知 |
| 五品 | 从五品 | 州同、县丞 |
| 六品 | 正六品 | 训导、经历 |
| 六品 | 从六品 | 司狱、照磨 |
| 七品 | 正七品 | 知县、推官 |
| 七品 | 从七品 | 县丞、典史 |
| 八品 | 正八品 | 提学、判官 |
| 八品 | 从八品 | 通判、检校 |
| 九品 | 正九品 | 未入流(如典史) |
| 九品 | 从九品 | 未入流(如儒学训导) |
三、补充说明
1. 九品十八级:清朝的官品制度严格区分了文官与武官,文官有九品十八级,而武官则有所不同,一般为九品十级或九品十二级。
2. 正从之分:每个品级下分为“正”与“从”两个等级,例如“正一品”和“从一品”,前者高于后者。
3. 未入流:指低于九品的官职,通常不列入正式品级,多为地方基层小吏。
4. 实际运作:虽然制度上明确,但在实际操作中,官职的权力和地位可能因地域、时期、皇帝信任等因素而有所变化。
四、结语
清朝的十八官品制度是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封建社会等级分明的特点。通过这一制度,朝廷能够有效管理庞大的官僚体系,并确保行政效率。了解这些官品设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清代的政治结构和历史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