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乌桕是什么植物】山乌桕,学名 Sapium baccatum(别名:红果乌桕、乌桕树),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乌桕属的一种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它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地区,如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常见于山坡、林缘或丘陵地带。山乌桕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一定的药用和生态功能。
一、山乌桕的基本信息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中文名称 | 山乌桕 |
| 学名 | Sapium baccatum |
| 英文名称 | Red-barked Tallowtree |
| 科属 | 大戟科(Euphorbiaceae)乌桕属(Sapium) |
| 分布区域 | 中国南方,如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 |
| 生长环境 | 山坡、林缘、丘陵地带 |
| 植株类型 |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 |
| 叶片特征 | 卵形或椭圆形,叶面光滑,边缘有锯齿 |
| 花期 | 春季至夏季 |
| 果实 | 红色浆果,成熟后呈红色或橙红色 |
| 生态作用 | 防风固土,提供鸟类食物 |
| 药用价值 | 根、叶可入药,用于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
| 观赏价值 | 果实色彩鲜艳,适合园林绿化 |
二、山乌桕的特性与用途
山乌桕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植物,耐干旱、耐贫瘠,对土壤要求不严,生长速度较快。其果实颜色鲜艳,常被用于园林景观设计中,尤其是在秋季,红果满枝,极具观赏效果。
在传统中医中,山乌桕的根、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常用于治疗外伤出血、炎症等症状。但需注意,该植物含有一定毒性成分,不可随意食用。
此外,山乌桕还能作为水土保持植物,在生态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它的根系发达,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尤其适合在坡地种植。
三、结语
山乌桕作为一种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的植物,在中国南方地区有着广泛的分布和应用。无论是作为园林绿化植物,还是作为药用资源,它都展现出了独特的价值。了解山乌桕的特性和用途,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和保护这一植物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