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避三舍的历史典故】“退避三舍”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的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与楚国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城濮之战。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代战争中的策略智慧,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格局和道德观念。
一、历史背景
春秋时期,诸侯割据,争霸不断。晋文公重耳在流亡多年后回国即位,成为晋国国君。他以仁德治国,广纳贤才,逐渐壮大国力。而楚国则在楚成王的领导下,势力强大,意图称霸中原。
二、故事经过
公元前632年,晋国与楚国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展开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晋文公为遵守对楚国的承诺(曾在流亡时接受楚国的款待,并曾许诺“退避三舍”),在战前主动后撤三舍(一舍为三十里,三舍为九十里),以此表示对楚国的尊重和信义。
然而,这一举动并非单纯的示弱。晋文公的军事谋士狐偃建议利用楚军轻敌的心理,诱敌深入,最终在城濮大败楚军,取得胜利。
三、成语含义
“退避三舍”原意是主动后退九十里,表示礼让和守信。后来引申为为了避免冲突或保存实力,暂时退让的行为。它不仅是军事策略的体现,也蕴含了儒家“仁义”思想的影子。
四、总结对比表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来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
| 出处事件 | 城濮之战 |
| 主要人物 | 晋文公、楚成王、狐偃等 |
| 含义 | 表示礼让、守信,也可指策略性退让 |
| 历史意义 | 展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智慧与军事谋略 |
| 文化影响 | 成为中华文化中“以退为进”的象征 |
五、结语
“退避三舍”不仅是一次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一种政治智慧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在面对强敌时,有时退让并不是软弱,而是为了更好地积蓄力量、争取主动。这种策略精神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